曾经的风向是“每个女孩都想成为欧阳娜娜”,最近却流行起了“下辈子我想当王诗龄”。
在这个热搜词条横扫各大社交媒体之前,王诗龄给网友的印象是一个“胖乎乎的小女孩”。
到了9月,这张照片被网友配上了“李湘看着王诗龄像在看艺术品”的文案,迅速传播。
自暑期开始,互联网都沉浸在吐槽“扫兴的东亚父母”之中,李湘和王岳伦对王诗龄教育的细节被网友一一挖出。
于是,关于“王诗龄”的一切都被重新解读,昔日的“炫富”变成了“爱的证据”。
她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,短短几天就包揽了16个热搜:王诗龄晒健身照、520收到巨型玫瑰熊、跟何炅合照......就连和朋友去烘焙被网友拍到,都可以成为热搜词条。
人们热衷于通过和王诗龄的对比,展示自己对健康亲密关系的向往、讲述自己在原生家庭遭受的痛苦。
4岁上综艺,5岁出席巴黎时装秀,6岁登台献唱,8岁画的孔雀图被炒到10万的高价拍卖。
这所学校的初中部每个班有13名学生、高中部则更少,大概6-8名,全校只有550多名学生,师生配比为1 : 6。
博奈顿女校的升学率非常高。2021年,37%的毕业生被英国排名前十的大学录取。
音乐大师刘欢教她弹琴,世界花样滑冰冠军陈露指导她滑冰,香港影帝张家辉教导她学游泳……
在一档访谈类节目中,李湘曾分享身边的教育故事,掌握中、英、日三门语言,成为世界公民。
但让网友动容的是,李湘话锋一转,说她希望王诗龄能选择一个喜欢的地方生活。
李湘接受采访时说, 女儿从早到晚都沉浸在父母“你怎么那么美”的惊叹之中。
参加综艺《拜托了,冰箱》,主持人何炅问李湘“什么情况下会批评女儿“,这个问题让王诗龄倒吸一口凉气,瞪大了眼睛。
现场问答环节,有小女孩问王诗龄:“我想问一下Angela,你的妈妈经常给你吃很多东西吗?我感觉你有那么一点点点点的胖。”
前一秒还在热情寻找提问者的王诗龄,迅速缩回李湘身边坐下,低下头抠起了话筒。
“以后见到胖胖的女生,我们可以把说话方式稍微改变一下,比如说我们一起运动吧,大家会成为好朋友的。”
很长一段时间里,互联网上都存在关于王诗龄身材的讨论,她甚至曾因胖上过热搜。
王岳伦在采访中也说,同学群里的男生嘲笑过王诗龄的身材,这让王诗龄“接受不了”,开始控制饮食。
“爱就是时常感到亏欠。他之所以哭,是因为王诗龄被同学贬损身材,而他身为父亲没法帮忙。”
父母双方都在全心全意关爱女儿,用尽全力托举女儿精神世界的家庭,在现实生活中是如此少见。
华裔女脱口秀明星一脸骄傲地告诉妈妈:“妈妈,你知道吗,在美国黑皮很美,我被当作美女。”
而她妈妈立刻否认,“你根本不是什么美女。”“你从小就是个小黑妞、小丑妞,我们都不喜欢你的嘴巴,像猪嘴一样。”
六一儿童节演出那天,天气特别热。所有小朋友全都“在阳光里面坐着晒着”,而老师们、领导们则“全在阴影里面”。
父母“没有把吃苦美化为磨砺”,反而更加关注女儿的感受,“不担心被别人说娇气”,只想让王诗龄觉得舒服。
21岁时,刚刚大学毕业的李湘就得到了主持《快乐大本营》的机会,成为湖南卫视“综艺一姐”。
28岁时,她自信已经成为“全中国最好的娱乐女主持”,却被母亲的一句“你会干什么呀?你就会主持《快乐大本营》“刺激到,辞职北上创业。
2018年,李佳琦和薇娅还在争夺直播带货一哥一姐的头衔,明星大多作为客串出现在头部直播间。
她不仅戴着大钻戒卖力推销9块9两支的口红,甚至化身房产中介,在直播间推销卖房。2019年双十一,李湘直播间累计成交金额1.3亿。
和谷爱凌的妈妈谷燕一样,她们有能力为孩子提供好的生活、好的教育,还发自内心地欣赏自己的女儿。
与其说大家都想投胎变成王诗龄、谷爱凌,不如说大家都想在她们身上找到自己人生中缺失的那块拼图。
父母会给她们买房,不指望她们养家,只要不想着跑去创业,家里的钱根本花不完。
江浙沪独生女的画像,和蛛丝马迹中拼凑出的“王诗龄”如出一辙。与其说江浙沪独生女和王诗龄的人生充满相似性,不如说网友们想要的生活始终如一:
但无论是王诗龄还是江浙沪独生女的人生,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,其实都更像是一面遥远的镜子。
这面镜子的构成是网络拼凑出来的片段、地域刻板印象和基于对生活种种不如意而生发的埋怨与想象。
而他们自己则拼命工作,不敢拒绝领导加班的要求,低声下气托自己爹妈或另一半到学校和兴趣班接送孩子。
到了暑假,惊讶地发现月薪3万也付不起孩子的暑期账单,似乎怎么努力都跟不上孩子“吞金”的速度。
《中国生育成本报告 2022 版》曾做过估算,把一个孩子培养到本科毕业,至少要花 62.7 万元。
微信群里老师的新消息,身为家长必须时刻关注着,回复“收到”只是基本要求,必要时还要和其他家长一起恭维老师。
“不写作业母慈子孝,一写作业鸡飞狗跳”,情绪崩溃只是小问题,被“气出心梗、脑梗“似乎也是平常事。
2020年9月份,一位45岁的爸爸辅导孩子作业,情绪波动剧烈,突发急性心肌梗死。要不是及时送医,恐怕会有生命危险。
普通人拼尽全力,也只能让孩子“到什么时候做什么事”,让下一代成为一个有份工作、有个家庭的普通人。
至于努力成为普通人的过程中,究竟有过多少矛盾,受过多少委屈,留下多少遗憾,他们已经无力深究。
但我们每个人都平等地拿到了一次世界的体验券,正是每一段独一无二的经历才构成了“我之为我”,才构成了这个世界的参差多态。